有玩過樂高玩具的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,同樣是樂高積木,為何有人可以從建議的模組找到蛛絲馬跡後,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?而有些人卻只能依樣畫葫蘆,最糟的是還做不出圖片裡的樂高.
周圍有太多創業者,每天看起來都很忙,彷彿忙到深夜還不回家才叫認真.然,如果是沒有績效的事情重複做,也是累了自己而已!生活中太習以為常的事情,我們腦子都會自動化的執行.這也往往是盲目工作的根源!這點卻往往被忽略或是輕忽!
創業績效好和差的人,究竟有何不同?
就觀察周圍這群創業者,通常績效表現的人看到資訊會有三個步驟:
觀察
聯想
自我解構
*觀察別人做的事情,成功點為何.
*聯想,如何運用在自己的所處環境與現況.是否有可運用之處.
*自我解構,嘗試用新的想法去挑戰自己,自我解構既有的思維,瓦解自己的成功之道!
甚麼叫做自我解構?
自我解構,某些程度就是NLP所言的[模仿]能力(modeling),要人無中生有去創作,一開始都有點難度,但是如果模仿已經成功的人,那可能會是個捷徑.
NLP的模仿能力並非僅是跟隨,而是要深入腦子思維去做參照,了解自己和成功者之間的差異點.
What the difference makes the different! 究竟有何不不同,創造出差異!
NLP的模仿有幾項要點
主要訴求都是在找出[成功思維]
過程沒有評論[對錯],找出成功者的表達策略/言詞/思考藍圖!
最簡單的方式就是[對話]!
簡單來看NLP模仿的步驟:
他做什麼?(行為與生理的語彙)(以視覺.聽覺.感受等次感元的觀察技巧)
他如何做?(也就是關注想法,找出思考的策略,例如側重時間軸上的~過去.現在.未來?還是關注點的~大架構.或是小細節等,此點又是另一個NLP的專業:後設程式,可以協助有不同的觀察點)
他為什麼這麼做?(也就是評估信念價值觀,了解究竟是那些信念影響他)
舉例:
常辦創業聚會或是團隊的人,都免不了會定期聚會,但是排開課表來看,是否是數十年如一日?(如果真是如此...就有點恐怖,連你都不會數十年穿同一件衣服,吃相同的餐食,怎會課表排開都沒變過)
以下這是之初創投的活動表,活動設計其實有許多互動與交流的機會,讓創業者可以深入對話,這樣才有機會能找出彼此間的差異點,創造解構自我思維的可能性,為自己創造不同!
Weekly Demo: 每週一早上所有團隊上台分享進度,互相給予回饋
Training Tuesday: 每週二早上進行網路業實戰教學 (數據採集分析、廣告投放等)
Speaker Series: 每週三早上邀請一位 Mentor 蒞臨演講
Happy Hour: 每週五傍晚舉行,供應啤酒與比薩,經常有驚喜訪客
Office Hours: 四位 AppWorks 合夥人、多位 Mentors 皆提供一對一時間
Reunions: 每月固定邀請校友回娘家,與學弟妹們分享近況,互相切磋
Workshops: AWS、Google、Facebook 等平台定期派代表舉辦,協助優化系統與行銷
Mentor Day: 每屆開始後一個月時舉行,邀請所有 Mentors 出席進行媒合
Demo Day: 每屆開始後約四個月時舉行,廣邀近千位投資人、業界代表、媒體出席
從這樣的架構中,你看出甚麼不同了嗎?